2025年7月27日,英国国防大臣希利在澳大利亚发表涉台言论,称若台海有事英国将参战。这话与其说是威慑中国,不如说是英国在宣告全球战略野心。而两个月前辉煌国际,英政府刚发布新版防务与安全战略,把“全面备战”捧为国家战略核心。这看似雄心勃勃,实则是深层焦虑催生出的“安全叙事”包装,可战略野心与实际能力严重脱节,正让英国陷入愈发难解的失衡困局。
一、为啥要搞“全面备战”?其实是几重焦虑搅在一起逼出来的
“全面备战” 这事儿提出来,背后是三股焦虑拧成了一股绳。
一是使劲说俄罗斯是“紧迫威胁”。英国把俄罗斯说成“二战以来最复杂的国家安全挑战”,特意强调俄罗斯的无人机、巡航导弹这些远程打击武器,对英国本土构成“直接威胁”。虽然俄乌冲突已经让俄军力消耗不少,但英国还是把俄罗斯当成“核心假想敌”,还搬来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的警告,说俄罗斯可能五年内对北约动武,这就给大规模扩军和调整部署找了个 “合理”的理由。
二是担心“盟友靠不住”。美国的战略承诺忽左忽右,比如“美国优先”政策,还有AUKUS 潜艇协议审查闹出来的波动,让英国心里发慌。为了不在欧洲安全圈里被“边缘化”,英国想靠“全面备战”增强自己防务上的独立性。典型的例子就是美英法的“志愿者联盟”,因为美国不支持就搁那儿了,这直接刺激英国赶紧自己升级军备。
三是脱欧后对“全球影响力”的焦虑。脱欧后的英国急着证明自己还有全球角色。国防大臣希利说“台海冲突会参战”,还有老出故障的“威尔士亲王”号航母硬要去印太部署,本质上是老掉牙的 “炮舰外交”思维没改,加上战略定位焦虑,想靠军事存在维持“全球大国”的面子。
二、为了“备战”搞了些啥?理想很丰满辉煌国际,现实很骨感
为了实现“全面备战”,英国折腾的这些措施,一眼就能看出理想和现实差得老远。
一是核威慑想“跨越式升级”,但麻烦不少。扩充潜艇舰队,计划造 4 艘“无畏”级战略核潜艇,还通过 AUKUS协议和美澳合作开发12艘攻击型核潜艇,这是冷战后最大规模的扩充了。但项目成本已经超了430亿英镑,比预算涨了35%,而且严重依赖美国技术,供应链风险特别高。
二是恢复空基核能力的风险。订购了12架能挂战术核武器的F-35A,要恢复1998年取消的空基核打击能力。这事儿可能刺激俄罗斯加速升级核武库,让欧洲军备竞赛更厉害。
三是常规军力想搞“非对称优势”,但难题不少。投了40亿英镑发展无人机和 AI,想结合传统装备实现 “十倍杀伤力”。但陆军装备更新跟不上,“武士”步战车这些老装甲车要退役了,可替代品“阿贾克斯”装甲车因为技术问题,要延迟到2029年才能交付。
四是弹药储备和工业产能的危机。议会报告直说英军的弹药储备只够“几天高烈度作战”;要组建3万人满编的作战师,得花十年时间,这说明国防工业基础薄弱,产能不够。
五是联盟里“两边下注”策略的局限。虽然把北约放防务核心,还借AUKUS 深化和美澳的核合作,但美国在关键技术上说了算,英国“战略自主”的目标很难实现。
六是印太伙伴关系的“威慑力”被质疑。积极跟日本、印度这些国家搞军事合作,2025年“威尔士亲王” 号航母去亚太演习,结果被中国山东舰近距离拦截,这暴露了它实际威慑能力不行。
三、现实卡脖子:能力越来越虚,社会矛盾还一堆
“全面备战”战略面临着迈不过去的结构性难题,像被两根绳子勒着。
一是国防工业“去工业化”的老毛病。装备老化,维护困难,导致航母、潜艇这些主力装备老出故障。“前卫”级核潜艇因为老化,被迫创纪录部署了207天,而 “无畏”级要形成战斗力还得15年以上。供应链也脆弱,产能跟不上:BAE系统这些本土巨头依赖进口关键部件;新建6座军工厂的计划,受技术工人不够和供应链中断影响,短期内解决不了问题。
二是财政压力和社会民意的“零和博弈”。开支能不能持续是个问题。斯塔默政府计划把军费占 GDP的比例从2.5% 逐步提到3.5%,这意味着每年要多投约400 亿英镑。伦敦商学院研究警告,要是钱只用来买装备,不搞研发,长期经济收益几乎为零。社会承受力也到顶了,益普索・莫里2025年的民调显示,只有35%的民众支持靠增税或削减福利来换军费增长。政府削减残疾人福利这些计划已经引发强烈反对,社会上很难达成共识。
三是外交风险的“双刃剑”效应。对华关系受影响,国防部长希利涉台的言论,导致中英多项科技合作暂停,百亿英镑级别的经贸计划搁那儿了。盟友也不信任,战略上挺孤立,澳大利亚明确说不承诺介入台海,这说明英国在亚太没什么存在感。俄罗斯还指控英国谋划海上 “事故”试探底线,让欧洲更紧张,反而影响英国自己的安全环境。
四、战略绕不开的矛盾:想靠备战求安全,结果更不安全
英国的“全面备战”本质上是冷战思维没改,内在逻辑根本说不通,全是矛盾。
一是“安全困境”的恶性循环。核和常规军力扩张不但没吓住对手,反而刺激俄罗斯加速扩军。SIPRI 2025 年报告说,2024年俄罗斯军费暴涨38%,欧洲涨了17%,陷入“越备战越不安全”的怪圈。
二是技术依赖和主权目标背道而驰。在AI、量子这些“非对称”领域还没突破的时候,“无畏”级反应堆这些关键领域深度依赖美国技术,严重影响了它说的 “主权能力”建设目标,战略自主成了空话。
三是全球化时代的战略误判。现在各国经济深度融合,英国却想靠军事手段优先解决安全问题,忽视经济、外交这些综合手段,跟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对着干。中国外交部说“干涉内政必遭迎头痛击”,正是对这种误判的回应。
结语:抱着帝国执念瞎折腾,最后可能把自己耗垮
英国的“全面备战”战略,是脱欧后身份迷茫和大国情结搅在一起的产物,核心全是调和不了的矛盾:想投射全球影响力,却被工业空心化拖后腿;想搞战略自主,却深陷技术依赖;喊着战争风险,却承担不起高昂的社会成本。这场“实力配不上野心的危险游戏”,不仅没法重塑英国的安全地位,反而可能因为战略透支,加速它相对衰落。历史一再证明,可持续的安全来自合作互信和共同发展,不是对抗升级和军备竞赛。如果英国摆脱不了冷战思维的束缚,它这场“全面备战”的豪赌,最后可能就成了帝国余晖下的一曲战略挽歌。
注:本文由“秦安战略智库”核心成员矛信体撰写,属于平台的原创内容。祝愿大家齐心协力辉煌国际,抵制霸权行径,共同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恒汇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