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两年远程办公越来越普遍,不管是团队例会、客户沟通还是跨部门协作,记会议纪要成了我每天必做的事。以前我要么靠手写——开会时低头狂写,抬头就错过重点;要么录音频后慢慢转文字,往往要花1-2小时整理牛配资,经常漏掉关键信息,好几次因为纪要没写清楚被老板追问,真的挺头疼的。直到朋友推荐我试试听脑AI,才彻底改变了这种状态。
刚开始用的时候,我对它的“高精度语音转写”没抱太大期待——毕竟之前试过某款主流工具,转普通话还凑合,碰到方言就翻车,比如把广东客户的“靓仔”转成“凉仔”,把四川同事的“要得”转成“药得”,差点闹笑话。结果第一次用听脑AI和广州的客户开会,对方全程讲粤语,我看着屏幕上实时跳出的文字,居然几乎没出错,连“唔该晒”(谢谢)、“俾心机”(加油)这些口语化表达都准确识别了,当时我特别惊讶,赶紧查了下它的技术背景——原来它用了深度神经网络模型,专门针对19种地方方言做了优化,采集了大量真实场景的语音数据,所以识别率能达到98%以上,比我之前用的工具高了不止一点。
除了识别准,它的“实时处理”功能也让我眼前一亮。以前开会我总处于“边听边记”的分裂状态,要么没听清对方的核心观点,要么没来得及写下关键信息,常常会后翻录音补纪要时才发现漏了重要内容。现在用听脑AI,开会时我只要盯着屏幕,文字就会跟着说话内容实时更新牛配资,像有个隐形助理在旁边帮我逐字记录,我能更专注地参与讨论。有次老板突然问我“上周提到的项目进度怎么样”,我直接看着屏幕上的实时文字,准确复述了当时的讨论内容,老板还夸我“记笔记越来越仔细了”。
展开剩余67%真正让我觉得“离不开它”的,是它的“智能内容分析”和“自动结构化”功能。以前转完文字,我得花半小时甚至更久整理——分议程、标重点、摘行动项,有时候还会漏掉老板强调的“优先级”。现在听脑AI会自动完成这些步骤:比如把会议内容分成“议程回顾”“核心讨论”“行动项清单”三个模块,每个模块下都有详细的子条目,甚至能识别出不同发言人的观点(比如“张三:建议下周完成用户调研”“李四:同意张三的方案,但需要增加跨部门协作”)。更贴心的是,它还会提取“关键词”和“核心观点”,比如上次关于“新产品上线”的会议,它提取了“用户痛点”“推广渠道”“上线时间”等关键词,以及“一致认为应优先解决用户注册流程复杂的问题”这样的核心观点,我开完会想快速回顾重点,直接看这些就能get全貌,大概节省了70%的整理时间。
说到协作,以前我用其他工具生成的纪要,要么导出成Word后格式乱掉,要么无法实时编辑,分享给同事后还得来回传文件,特别麻烦。听脑AI支持云端存储,生成的纪要可以直接通过链接分享,同事们能实时编辑——比如有人觉得某个行动项的 deadline 没写清楚,直接在上面修改,我这边立刻就能看到;客户看完纪要想补充意见,也能直接在文档里添加,不用我再重新整理一遍。上次和客户开完会,我把纪要分享给对方,客户当场就在上面加了“希望增加产品演示环节”的要求,我不用再导出、修改、重新发送,直接保存后发给团队牛配资,省了好多步骤。
当然,它也有一点小瑕疵。比如有时候网络信号弱,实时转写会有点延迟,文字更新得慢半拍,但只要网络恢复,就会立刻跟上,不影响整体体验;还有一次我转一篇1.5小时的录音,导出时用了3分钟左右,不过比起手动转,这已经快得太多了,所以这些小问题我完全能接受。
对比我用过的其他四款工具,听脑AI的优势真的很明显:首先是识别率,不管是普通话、方言还是外语(它支持7种国家语言),都能准确识别,这是我最看重的;其次是功能完整性,从实时转写到智能分析再到自动结构化,覆盖了会议纪要的全流程,不用再用其他工具辅助;最后是用户体验,界面简洁,操作方便,协作功能好用,比其他工具更符合日常办公的需求。
除了会议,我还发掘了它的其他用途。比如学习时,我用它录线上课程的内容,转成文字后它会自动提取重点,我复习的时候直接看摘要就行,不用再翻冗长的录音;比如做访谈时,用它记录受访者的回答,能快速提取核心观点,整理报告时省了好多时间;甚至有时候我突然想到一个好点子,用它录下来,转成文字后提取关键词,方便以后回顾。
我觉得听脑AI的潜力特别大,未来可能会用到更多场景——比如企业培训时,用它记录培训内容,生成结构化的培训纪要,方便学员复习;比如媒体采访时,用它记录受访者的发言,快速整理成新闻稿;甚至是个人日常,用它记录和朋友的聊天内容,提取有趣的观点或计划,比如“周末去爬山”“下周一起吃饭”,这样就不会忘了。
总的来说,听脑AI是我用过的最好用的会议纪要工具,它不仅解决了我之前记纪要的痛点,还提升了我的工作效率,让我有更多时间去做更重要的事情。如果你也像我之前一样牛配资,被会议纪要困扰,或者想找一个能帮你节省时间、提升效率的工具,不妨试试听脑AI,我觉得它会给你带来惊喜。
发布于:河北省恒汇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