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旅游报日富农优配
□ 夏子帆
当小熊猫在闪光灯下成为酒店的“活体闹钟”,当游客晒出孩子与野生动物同床共枕的照片,质疑声之大也超出了本来只想做点营销的酒店的想象。
近日,山西太原一家饭店推出可与非洲狮互动的千元下午茶,再度引发业界热议:当动物IP成为高端酒店的新卖点,服务边界究竟何在?
重庆小熊猫事件的核心问题在于触碰到了野生动物保护红线。尽管酒店持有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许可证日富农优配,但其行为违反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禁止野生动物与观众零距离接触的规定。在相关部门介入后,4只小熊猫被紧急送回集中饲养区,高价主题房型全面下架——这场闹剧以动物重归笼舍而告终。
其实,在“小熊猫叫早服务”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风险:一是安全风险显性化,江苏南通某野生动物园酒店就曾发生小熊猫咬伤游客事件,视频记录显示动物在客房床上突然攻击人类;二是动物福利被忽视,有专家称,天性敏感的小熊猫被迫接触陌生环境,承受着一定的应激压力,可能诱发其行为异常;三是错误的价值观,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驯化为“客房服务员”,会导致“野生动物可驯化娱乐”的谬误。
酒店打开“动物IP”的正确步骤是什么?
近年来,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有酒店通过提供与动物友好互动服务,打造动物IP的成功案例。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将生态保护理念植入了服务全过程。例如,在越南,昆岛六善酒店与越南国家公园合作加入了相关海龟保护公约,建立了“见证破壳”孵化室。2020年,酒店护送了2000多只小海龟回归海洋。客人在此非但不是干扰者,反而成为海龟保护的共建者。保护小海龟也成为酒店独特的动物IP。
在国内,也有不少酒店在尊重动物天性的前提下探索服务路径。珠海长隆企鹅酒店在自助餐厅内设置了透明观赏区,游客可以边用餐边观察帝企鹅幼崽,外场则辅以企鹅巡游表演,玻璃幕墙的物理区既满足了客人的观赏需求,又保障了动物不被惊扰。
深圳美高梅酒店则以艺术作为媒介将客人和动物连接在一起。酒店联合折纸艺术家刘通,共同推出“纸尖上的海洋”展览,用巨型拟态作品呈现北极熊、绿海龟等动物形态,搭配“保护海洋”主题下午茶,让生态保护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其实,酒店打造动物IP的目的应该是尊重生命。当六善酒店引导小客人观察珊瑚虫,此时,动物不再是取悦客人的工具,而成为引导客人探索自然奥秘的向导。在这里,所有生命都得到尊重而非被消费。
通过提供让客人与动物互动的服务项目为酒店赋能,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需进行场景重置,从扰乱动物空间转向尊重其习性,例如利用开阔的自然场地构建动物专属探索区;其次要实现角色转化,让酒店成为保护动物的平台;最后要通过多种参与性活动,营造让客人愉悦、让动物不被过度打扰的氛围。
与此同时,酒店要筑起严密的防护链。一是建立物种白名单制度,如仅允许伴侣动物(如犬猫)或人工繁育五代以上的非保护物种参与和客人的互动。二是必须实施物理隔离,借鉴非洲野生动物酒店的模式,限定动物在专业观赏区活动,严禁进入客房等私密空间。三是要配备专业的动物行为观察员,建立动物行为监控体系,动态监测动物状态并设定严格的每日互动时长。四是邀请独立的动物福利机构对该项服务全流程进行专业评估,确保符合生理福利、环境福利、卫生福利、行为福利、心理福利5项动物福利的基本要求,构建多维度风险防控网络。
综上所述,当酒店以尊重生命为核心,设计客人与动物互动服务项目日富农优配,才是打造动物IP的正确方式。
恒汇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